【學生自殺】(1)2023年40宗震驚社會 專家拆解學生自殺之謎

2023年尚未完結,但已有40宗學生自殺身亡個案。
求生是人類本能,求死是一個不理性及不正常的行為,為何活在物質豐盛,衣食無憂的這一代,會一個又一個選擇了結生命?背後與社會經濟、教育制度、疫情有關嗎?為探討箇中原因,《堅料網》邀得精神科專科醫生黃重光及教育界工作30年的Ben Sir(歐陽偉豪),分享他們與新一代溝通的看法,期望有助家長及青少年逐步解開心結。

文:本刊記者 圖:黃冠華、Ian Wong

人稱Ben Sir、執教鞭逾30年的歐陽偉豪,眼見今年(2023年)九月新學年開學後,學生自殺消息不斷,情緒受觸動下於十 一月推出題為《教老母做老母》的免費家長講座,50個名額迅即爆滿,更超額報名8倍,可見市場確有需求。

提醒家長人生可以有不同出路

Ben Sir繼上月推出「教老母 做老母」講座後,再推出「教老豆」及「教長輩」系列,讓各界對學童壓力有反思的機會。
Ben Sir繼上月推出「教老母 做老母」講座後,再推出「教老豆」及「教長輩」系列,讓各界對學童壓力有反思的機會。

「其實真的與我無關,我又無小孩。以前小學、中學、大學教書,接觸過不少年輕人,所以決定做一點事,將我以往與學生及家長相處後所得的技巧,與家長分享。」Ben Sir期望能以旁觀者身份,切實告知家長,其實人生有不同選擇,絕對有另一出路。

有人認為學校及考試壓力是主要原因,但Ben Sir不同意:「功課、考試壓力大?父母離異?制度、學校壓力大?其實以上種種,世世代代存在,最大問題是如何在壓力下,懂得調適自己的身與心。」他思前想後,想出一個新觀點:新一代人人都手執智能電話,日日夜夜透過網絡認識不同事物,思想及位置絕對較這一輩成年人高出許多;加上生活無憂、物質不缺,自然會向心靈或靈性上探求。Ben Sir慨嘆:「不要再以大人目光看小孩,覺得他們不懂思考,其實他們很懂思考,真的經過深思熟慮,認為找不到方向、想不出辦法,才自尋短見。」

香港教育制度令人喘不過氣

Ben Sir認為香港教育以「學位」為目標的想法單一兼狹窄。
Ben Sir認為香港教育以「學位」為目標的想法單一兼狹窄。

除此以外,Ben Sir認為人皆有「尋優」之心,但近年人人吹捧「名牌」學校,家長及學校亦安排許多補課催谷學生,絕對會構成競爭壓力。再者,香港教育發展雖看似有多元出路,可修讀副學士、高級文憑,但最後還是只朝「學位」進發。Ben Sir感嘆:「為甚麼我們的思維要這麼單一狹窄?」

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前主席黃仁龍接受媒體訪問時亦提到,教育局、學校及家長都「忽視」學童的精神健康。他坦言:「在香港實在很困難,因為香港學童的壓力在於『一個考試定終生』,所有人都期望小朋友的成績好,似乎學業以外,對學生所達到的目標並無其他量度標準,所以政府及各方面都要做多一點。」黃不諱言:「精神健康很重要,就如一條紅線,只要一過界,想挽回都很困難。所以,成績再好,但內在脆弱,都不理想。」

Ben Sir亦提到香港教育制度,由小學升中至大學的銜接,對學生有年齡限制,教育局規定接受普及基礎教育的兒童年齡為6至15歲。Ben Sir認為求學問應建基於能力,而非以年齡導向,他反問:「為甚麼要6歲讀小學、12歲讀中一、17歲讀大學?16歲才讀中二不可以嗎?為甚麼要不斷追趕課程?為何不能休息一段時間才繼續學業?我們經常叫青年人鬆一鬆,其實真的要提供環境及時間讓他們放鬆。」

新一代缺少磨練抗壓力偏弱

黃重光醫生認為,父母對子女的愛永不嫌多,但要選用「對的方法」。
黃重光醫生認為,父母對子女的愛永不嫌多,但要選用「對的方法」。

行醫40年的精神科專科黃重光醫生表示,學童、家長及老師的壓力,不但源於教育制度,亦與整個社會、職場及家庭系統有關。透過臨床及與家長接觸後,黃重光感覺這一代抗壓力確實偏弱,他認為與社會少子化及鄰里關係不親密的大環境有關。「上一代家庭較多子女,鄰里間維繫亦較多,在成長及社會化的過程中,孩子有更多人際關係的體會和支持,過程中亦有親情、友情互相支持滿足。」但新一代的子女若未能得到父母適當關懷,就會因人際關係疏離而倍感孤單寂寞。

另外,上一代會有較多兄弟姐妹,父母要外出謀生,他們要從小學習照顧自己及家庭,這些實戰訓練,讓子女學習到如何克服困難及面對問題,從生活磨鍊出堅韌力。有人認為新一代抗壓力低與父母溺愛有關。黃重光不同意:「父母對子女的愛永遠不嫌多,但若本質出錯,例如父母過分保護,又或因為太忙,要靠他人或以物質去補償對子女的愛,當中缺少了親力親為的照顧,都會影響子女的精神及心理質素。」

黃重光強調,作為父母除了要有愛和陪伴,亦要讓子女的人生接受挑戰,但又別給予錯誤的壓力,如此才可提升子女的心理質素。再加上適當的心理抗壓力、正確的價值觀,就能幫助子女面對未來人生的各種考驗。

運動感受失敗從而提升抗壓力

因為父母應鼓勵子女全情投入,付出努力,無論成績好壞,都能欣然接受成果,這樣才能培養抗壓力。
因為父母應鼓勵子女全情投入,付出努力,無論成績好壞,都能欣然接受成果,這樣才能培養抗壓力。

「求生是人類本能,求死是不理性及不正常行為,而求死的核心動力是情緒,當人被強烈的負面情緒牽動,如焦慮、害怕、羞恥等蓋過理性時,就有機會做出不正常行為。」原來只要精神心理質素高,抗壓能力會提升,抑鬱或自殺機會亦會減低。黃重光強調要提升子女的精神心理質素,首先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,為子女的抗壓力、心理堅韌力及精神心理質素奠下基礎。

成長過程中,培養和鼓勵子女面對挑戰和困難,有的父母會過分保護子女,擔心給予壓力會影響子女情緒,亦有父母對子女有很大期望。黃重光認為父母眼見子女成績未如理想便大聲斥責,自然會令子女感到自卑,影響抗壓能力。另一方面,父母亦不應表達「不用你拿100分,只要70、80分就可以」,因為父母應鼓勵子女全情投入,付出努力,無論成績好壞,都能欣然接受成果,這樣才能培養抗壓力。另外,Ben Sir與黃重光醫生都不約而同表示運動能鍛鍊意志,透過接受挑戰和感受失敗,從而提升抗壓力。

要改變他人先從自我醒覺開始

養育子女責任重大,更有人指「生仔要考牌」,令不少伴侶因擔心而卻步。
養育子女責任重大,更有人指「生仔要考牌」,令不少伴侶因擔心而卻步。

除了提升抗壓力,父母與子女間有良好溝通亦相當重要。黃重光提醒家長與子女相處時,需要經常停下來、想一想:「我們的社會重視教育,但怎樣去活得好、怎樣培育子女發展,大多數人都沒有接受專業訓練,可以說是『自己執生』,依靠過往經歷。不過,大多數人發現在培育子女出現問題後,都不會停下來想一想。一般人都習慣及自然地加強正在使用的方法,例如小聲責駡發現子女不聽,就會加大聲量兼多駡一點,但結果都是沒有用,所以必須停下來、想一想。」

許多父母期望能直接改變子女,黃重光認為這種想法絕對不行通,要改變他人,首先一定是改變自己,即自我醒覺,反思是否過往對子女關心不夠?又是否用了錯誤的態度?當父母與子女溝通,由過往的不安或生氣,轉為心境平和,減少衝口而出的負面說話,雙方溝通方法自然會改變,子女亦會感受到及作出相應改變。黃重光提醒:「因為過往的感情記憶需要時間淡化,父母必須要有耐性。」

父母焦慮不安加強子女負面情緒

當家長察覺子女有自殺念頭,黃重光提醒家長,首先切忌說出負面說話,強化子女傷害自己的傾向。例如有些父母生氣時,不要衝口而出「你嚇我?你不如去死啦!」另一方面,父母太過焦慮不安,亦會加強子女的負面情緒,令事件惡化。黃重光提醒父母要保持安詳心境,陪伴並關懷子女,鼓勵子女將不安和困擾說出來,透過傾訴紓緩情緒及思考問題,父母在過程中亦可作出反思。

當然,若父母發現子女有自殺念頭,而自己又未能跟對方好好溝通,就必須立刻向學校或專業人士求助。

120785

相關文章

最新文章